ISSN 1674-3865  CN 21-1569/R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辽宁省基础医学研究所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王雪峰, 吴捷, 龚四堂, 熊磊, 江米足, 王宝西, 许华, 彭玉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4, 16 (6): 461-468.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4.06.001
    摘要264)      PDF(pc) (1049KB)(342)    收藏
    功能性消化不良作为临床最常见的上消化道功能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我国儿童的生活质量和生长发育。由于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定义和症状谱的不断改变,导致其在诊治方面存在较大争议。为规范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治,切实解决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中的临床问题,故制定本指南以指导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规范诊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黔中黄氏儿科流派“运脾斡旋法”辨治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
    彭玉, 吴敏, 刘启艳, 陈竹, 孙海鹏, 杨见辉, 冷丽, 庞平, 叶倩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4, 16 (6): 468-472.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4.06.002
    摘要147)      PDF(pc) (996KB)(272)    收藏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儿童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以餐后饱胀、早饱、上腹部疼痛或上腹部烧灼感为主症,可伴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少腹胀,症状多样。FD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中医根据其主症特点,归属于“腹痛”“腹胀”“痞满”“呕吐”等病范围辨治,其病因多为饮食或病后失调所致,病机为脾胃升降气机功能失调。黔中黄氏儿科流派认为小儿FD无论虚实,“脾失健运,斡旋失司”是其病机关键,亦是产生“痞满胀痛”诸症的核心病机,临证通过辨识患儿症状轻重、病程长短及山根、肉轮之形色,判断FD“痞满胀痛”证候特点与寒热虚实,创立“运脾斡旋法”,运用“运脾消痞散”辨治,以期快速恢复FD患儿“脾运”之功能及“斡旋四脏”气机之态,为中医治疗儿童FD提供临证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滇南儿科流派从“阳受风气,阴受湿气”辨治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解析
    贺喜盈, 熊磊, 曹婷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4, 16 (6): 473-476.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4.06.003
    摘要133)      PDF(pc) (982KB)(149)    收藏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儿科常见脾胃系疾病,与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饱胀、疼痛、厌食、嗳气、恶心、呕吐、反酸等,如不及时干预易致患儿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等。西医治疗本病常以对症治疗,如使用促动力药、抑酸药改善患儿食欲,缓解腹胀、腹痛等症状,但易复发。大量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改善患儿厌食、嗳气、腹胀、腹痛、呕吐等方面安全有效,可单独用于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滇南儿科流派代表性人物熊磊教授认为本病之本总由脾胃,或因“阳受风气”,邪气客胃,阻滞中焦气机;或因“阴受湿气”,湿邪困脾,运化无力而成。基于“阳受风气,阴受湿气”理论,认为脾胃被困,非香弗醒,临床运用具有芳香特性的中药组方以醒脾化湿、调理中州气机,恢复脾胃纳化功能,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脾虚为本”探析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致病机制
    王纳, 刘诗宇, 刘洁, 俞建, 熊磊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4, 16 (6): 477-481.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4.06.004
    摘要132)      PDF(pc) (1035KB)(150)    收藏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儿童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上腹不适、腹胀、食欲不振和反酸等症状。其发病机制复杂,包括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及脑-肠轴失调等多重因素。中医学认为“脾虚为本”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核心病机:脾虚不运导致湿浊内生和气机阻滞,引发胃肠动力障碍与内脏高敏感性;脾虚不升影响脾胃消化吸收、气血生成,加剧肠道菌群失调,扰乱脑-肠轴调控。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包括健脾、运脾、醒脾、理脾等治法:健脾化湿以健运脾气、化湿除滞;运脾助运以促脾胃运化,消食化积;醒脾开胃以芳香醒脾,悦脾开胃;理脾通滞以调气机升降,宽中解郁。这些疗法与现代医学中调节胃肠动力、降低内脏敏感性和平衡脑-肠轴的理念高度一致。本研究从“脾虚为本”出发,系统探讨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机制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揭示了脾胃功能、脑-肠轴及肠道菌群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关注矮身材儿童的规范化诊疗
    罗小平, 吴薇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4, 16 (5): 369-371.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4.05.001
    摘要267)      PDF(pc) (1010KB)(240)    收藏
    矮身材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是儿童内分泌专科常见的疾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变化时期,且矮身材的病因繁杂,漏诊、误诊、干预不足或过度干预等现象始终存在,需要强化规范化诊疗。本文讨论了儿童矮身材临床诊疗中面临的挑战,特别强调矮身材的诊疗一方面要做到精准诊断,寻找病因,另一方面治疗上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做到个体化治疗。与此同时,对未来矮身材的诊疗方向进行展望,对进一步规范化矮身材的诊疗行为提出建议,以期为临床医生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儿童特应性皮炎(湿疹)中医药干预方案专家共识
    赵鋆, 马春艳, 邓丹, 吴力群, 张慧敏, 赵霞, 叶青艳, 朱盛国, 姚婷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4, 16 (3): 185-190.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4.03.001
    摘要247)      PDF(pc) (851KB)(144)    收藏
    儿童特异性皮炎是3岁以内婴幼儿常见的皮肤疾病,其反复发作的瘙痒和皮损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为进一步加强儿童特应性皮炎中医干预的临床运用和推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牵头制定了该共识,意在为中医儿科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指导,更好地为广大患儿提供帮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儿童流行性感冒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王雪峰, 王力宁, 邓力, 刘翰旻, 尚云晓, 张葆青, 赵顺英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4, 16 (2): 93-101.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4.02.001
    摘要492)      PDF(pc) (1052KB)(476)    收藏
    儿童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发人群及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流行性感冒早期干预,特别是在轻症阶段给予中西医结合的干预措施对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基于文献检索及评价、专家访谈、组内讨论、专家论证会、公开征求意见等制订流程,形成《儿童流行性感冒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此次制订提出指南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诊断、治疗,旨在为儿童流行性感冒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诊疗规范和质量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外治专家共识(2024)
    王雪峰, 韩新民, 孙克兴, 姜永红, 戎萍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4, 16 (1): 1-7.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4.01.001
    摘要403)      PDF(pc) (1087KB)(345)    收藏
    儿童抽动障碍是临床最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之一,对儿童身心健康有较大危害。以针灸、推拿为代表的中医外治疗法在儿童抽动障碍治疗中具有一定特色优势,但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本共识内容涵盖儿童抽动障碍的术语与定义、诊断、病因病机、辨证、中医外治技术规范等,总结了本病的现代医家经验和循证医学进展。本共识突出临床实用性,体现了最新研究进展,从而帮助提高儿童抽动障碍中医外治临床规范化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马融教授“三辨”模式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经验
    聂良卉, 马融, 戎萍, 张喜莲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 15 (5): 369-373.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3.05.001
    摘要274)      PDF(pc) (954KB)(305)    收藏
    儿童抽动障碍病因复杂、症状多样且易受社会环境影响,治疗颇为棘手。马融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中医理论及疾病特点,首次创立“三辨”模式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主要内容为首辨疾病,秉要执本,诊断清晰;次辨证候,层次分明,方从法出;再辨症状,洞见症结,随症加减。辨病主要为疾病的中、西医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采用临床描述性诊断方法,排除因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等导致的眨眼、耸鼻等症状。辨证主要根据患儿中医证候进行辨证论治,以息风止动为主要治疗法则;兼有外感风邪者为外风引动证,予银翘散加减治疗;兼有打人毁物、秽语者为痰火扰心证,予涤痰汤加减治疗;兼有烦躁易怒者为气郁化火,予泻青丸加减治疗;兼有情绪敏感,多疑多虑者为气郁动风证,予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辨症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部位的抽动以及不同发声表现,对症选用药物,起到引经和直接消除症状的作用。“三辨”模式诊疗明晰,根据患儿病证症灵活调整,临床疗效确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祛风止动贴治疗中度抽动障碍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高原, 吴敏, 姜科宇, 张欣, 赵欣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 15 (5): 388-392.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3.05.005
    摘要142)      PDF(pc) (924KB)(24)    收藏
    目的评价祛风止动贴治疗中度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抽动障碍专科门诊及中医儿科门诊评估为中度抽动障碍的患儿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所有患者予祛风止动方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贴祛风止动贴,对照组加贴空白模拟贴。治疗3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脱落剔除5例,对照组脱落剔除8例。治疗12周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末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8%(62/65),高于对照组8387%(5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均对抽动障碍患儿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有所改善,祛风止动贴+祛风止动方中药饮片治疗优于模拟贴+祛风止动方中药饮片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末观察组疗效总评评分低于对照组,疗效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和12周末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风止动贴联合中药治疗中度抽动障碍疗效较佳,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刘全慧, 付乾芳, 张喜莲, 戎萍, 马融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 15 (5): 393-397.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3.05.006
    摘要109)      PDF(pc) (950KB)(34)    收藏
    目的 观察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1例抽动障碍患儿,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予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予中药联合针刺治疗,疗程8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积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1%(46/56),对照组为73.8%(48/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量表-疾病严重程度积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对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不同分型、不同严重程度抽动障碍,两组治疗均较治疗前有效,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结合针刺与中药结合西药治疗抽动障碍疗效相当,中药结合针刺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的中医证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马融教授基于长程管理理念辨治儿童抽动障碍的临证思路
    陈海鹏, 马融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 15 (5): 398-400.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3.05.007
    摘要72)      PDF(pc) (795KB)(146)    收藏
    马融教授基于长程管理的思维,将抽动障碍分为三个阶段:(1)发作阶段:此阶段患儿以抽动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肝风”范畴,辨证为“肝风内动”,治疗以“息风止动”为主,禁止减停药,避免参加竞争性社会活动;(2)预防复发阶段:此阶段患儿以易怒主要特征,属于中医“肝火”范畴,辨证为“肝火旺盛”,治疗以“清泻肝火”为主,可适当减药,不建议参加竞争性社会活动;(3)平稳阶段:此阶段患儿以闷闷不乐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肝郁”范畴,辨证为“肝郁气滞”,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可减停药,适当参加竞争性社会活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补气益精生血中药对人红系细胞组蛋白修饰酶的影响
    陈珏璇, 徐方蔚, 卢焯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 15 (5): 401-406.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3.05.008
    摘要117)      PDF(pc) (982KB)(54)    收藏
    目的 观察补气益精生血中药对人红系K562细胞株组蛋白修饰酶的影响。方法 运用补气益精生血、补气生血、益精生血的中药分别以高、低浓度对K562细胞株进行诱导,并以丁酸钠作阳性对照。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细胞γ珠蛋白基因基因mRNA水平,采用酶标仪以比色法检测细胞组蛋白脱乙酰基酶(HDAC1、HDAC2),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AT)酶活性水平,PCR方法检测HDAC1、HDAC2、HAT基因mRNA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DAC1、HDAC2、HAT蛋白水平。结果 补气益精高剂量组、补气高剂量组、益精低剂量组中药及丁酸钠均显著提升了γ珠蛋白基因表达水平。补气益精高、低剂量组及益精高、低剂量组的细胞HAT酶活性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而丁酸钠组的HDAC1酶活性水平则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对于HAT基因的mRNA水平,补气益精高、低剂量组,益精高剂量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Western Blot结果则只有补气益精高剂量组和益精高剂量组的HAT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补气益精生血中药可能通过上调HAT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红系细胞内γ珠蛋白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其诱导γ珠蛋白基因表达治疗儿童β地中海贫血的分子机制可能与调节组蛋白修饰酶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儿童中医体质特征及调护专家共识
    王琦, 王雪峰, 赵霞, 李敏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 15 (4): 277-282.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3.04.001
    摘要327)      PDF(pc) (857KB)(841)    收藏
    中医体质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基础上形成的人体固有特质,其与健康和疾病关系密切。体质辨识已成为健康管理和“治未病”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目前用于辨识成年人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已建立,但儿童体质分类与调护尚未达成共识,缺乏统一标准。本文共涉及9种体质,每种体质分别从总体特征、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同时,从药膳食疗、保健推拿、四时起居等方面给出了中医调护建议。本共识进一步规范了儿童中医体质分类及调护,为临床体质辨识及中医调护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菖郁动止方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
    王壮, 王永吉, 魏丽娜, 孔一卜, 王玺然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 15 (4): 290-294.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3.04.003
    摘要127)      PDF(pc) (853KB)(155)    收藏
    目的 科学评价以风火同治立方的菖郁动止方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肝亢风动证)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收治住院的抽动障碍(肝亢风动证)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菖郁动止方随证加减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可乐定透皮贴片贴敷治疗,治疗3个月,对两组临床疗效、平均病程、改善症状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48/50),高于对照组84.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病程时长、症状缓解情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菖郁动止方可有效缓解抽动障碍(肝亢风动证)症状、提高疗效,为抽动障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基于“从痰辨治”探讨石菖蒲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研究
    和婧伟, 李梦瑶, 梁鹏晨, 朱大倩, 俞建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 15 (4): 295-301.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3.04.004
    摘要104)      PDF(pc) (1772KB)(170)    收藏
    目的 基于“从痰辨治”的中医理论,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探讨石菖蒲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关键靶点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及Genecards数据库筛选出石菖蒲的有效活性成分、潜在靶标,以及ADHD的疾病靶点;在R软件平台上筛选共同靶点,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的网络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的关系构建,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使用pymol对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的处理。结果 筛选出石菖蒲的9个活性成分及与ADHD相关的99个交集靶点;胰岛素(INS)、蛋白激酶1(AKT1)、Jun蛋白(JUN)、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Fos原癌基因(AP-1转录因子亚基,FOS)等靶蛋白是石菖蒲干预ADHD潜在靶点蛋白;相关靶点涉及多个生物过程与分子功能;石菖蒲治疗ADHD涤痰开窍的作用机制与细胞凋亡相关通路、炎症相关通路、脂类代谢信号通路、病毒感染通路等密切相关。结论 石菖蒲的多种有效成分通过多条信号通路作用与不同靶点发挥作用,体现着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作用机制及特点,有助于探明石菖蒲治疗ADHD的作用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儿童单纯性肥胖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宋勤丽, 赵鋆, 金莺, 杨楚文, 芦小叶, 周芳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 15 (4): 301-304.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3.04.005
    摘要290)      PDF(pc) (832KB)(277)    收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肥胖患儿若不及时治疗,将逐渐发展为肥胖综合征,为成年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埋下伏笔,同时也给社会经济以及医疗资源带来负担。中医药治疗儿童单纯性肥胖病有其独特优势,现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中医内外治法等方面对治疗儿童单纯性肥胖病的研究进展作一评述。单纯性肥胖病辨证总体不离“痰、虚、瘀”。主要治法为健脾益气、祛湿化痰、行气活血化瘀。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及中医外治法均在治疗儿童单纯性肥胖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俯卧位对早产儿睡眠及各器官功能的影响研究现状
    付彩玉, 王爱琼, 萨日娜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 15 (4): 305-309.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3.04.006
    摘要118)      PDF(pc) (860KB)(21)    收藏
    早产儿睡眠发育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与心肺脑功能及生长发育的联系紧密。俯卧位在影响早产儿肺氧合及心肺稳定性、脑血流灌注及脑功能、消化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与俯卧位时体位变化及对睡眠状态的影响密切相关。尽管目前对于俯卧位对早产儿睡眠的发育及各器官功能的影响有了大量的研究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尚需进一步研究的争议性问题,本文将从早产儿的睡眠及各器官发育特点入手,围绕俯卧位对早产儿的睡眠、心肺脑及消化的影响相关研究,着重从俯卧位对早产儿睡眠的影响、俯卧位在早产儿睡眠状态与各器官功能关系中起到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研究进展
    唐永在, 乔佩, 吴玫, 王春艳, 董琰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 15 (4): 309-313.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3.04.007
    摘要150)      PDF(pc) (879KB)(72)    收藏
    近年来,自身免疫性脑炎在中枢免疫性疾病中越来越受到重视,20世纪60年代,一些学者发现边缘受损患者通常合并其他系统肿瘤性病变,随着进一步深入研究,副肿瘤性、非副肿瘤性、感染性类型也被发现。关于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上其最常见的分类依据是根据不同的抗受体类型进行分类,其临床表现根据分类不同而表现不一。对于不同临床症状,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治疗方案包括对症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本文将通过对以上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提供一定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儿童热性惊厥遗传学研究进展
    姜燕丽, 闫露露, 解敏, 庄丹燕, 李海波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 15 (4): 314-318.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23.04.008
    摘要106)      PDF(pc) (890KB)(85)    收藏
    热性惊厥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部分热性惊厥患儿在疾病后期进展为癫痫。目前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显示,热性惊厥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其发病与钠离子通道基因、钾离子通道基因、氯离子通道基因、细胞因子基因、富含脯氨酸的跨膜蛋白2基因、突触融合蛋白1B基因的突变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